姓名
|
王立新
|
性別
|
男
|
![]() |
職稱
|
研究員
|
導師類別
|
博士生導師
|
|
郵箱
|
聯系電話
|
|||
通訊地址
|
四川天府新區鹿溪口北路519號
|
|||
研究方向
|
手性催化劑與有機新反應的設計及應用研究
|
|||
招生專業
|
博士招生: 有機化學(070303);碩士招生: 有機化學(070303) |
|||
導師簡介
|
||||
? ? ? ? ?王立新 ,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四川安岳人。1989年四川大學、1992年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不對稱合成與手性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手性技術與藥物合成”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中國化學會、中國醫藥化工學會會員、《合成化學》編委。 ? ? ? ? ?主要研究方向為不對稱催化與有機合成反應的設計及方法學、 復雜(手性)藥物及特殊功能分子材料的全合成、生物催化的有機(藥物)合成、基于特殊(色)反應、資源(技術)及地域特色的產品產業鏈的設計與開發等,特別關注工業生物催化技術與有機合成技術的交叉集成,通過生物催化方法解決化學問題,利用多種交叉技術與交叉手段,多角度、多手段解決重大藥物、精細化學品及功能分子材料的產業化及“卡脖子”問題。 ? ? ? ? ?先后負責主持及承擔了科技部“綠色生物制造2020”重大專項,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2018年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專項——“草銨膦綠色制造工藝突破與系統集成應用”,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非天然手性氨基酸的固定化酶催化制備工業技術開發”、科技部“支撐計劃”——“酶制劑及生物技術”子課題、科技部863項目“谷氨酸脫氨與脫羧衍生轉化關鍵技術”,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醫藥中間體D-氨基酸的酶催化制備共性平臺技術”、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手性合成技術及其在關鍵手性藥物中間體中的應用”等18項國家級項目;萘丁美酮、萘普生、對羥基苯甘氨酸、氯吡格雷、阿利克倫、萘必洛爾、普拉格類、他汀、牛磺酸、維生素等100余項企業重大技術合作項目。近10年來致力于手性催化劑、有機合成新反應、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新思想及應用基礎研究,已在Org. Lett., Chem. Comm., Adv. Synth. Cat., J. Org. Chem., Org. Biomol. Chem., Eur. J. Org. Chem, Tetrahedron. Lett., Org. Process Res. Dev.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00余篇,申請國際國內專利70余項。對(手性)氨基酸、氨基醇等的合成、分離純化、消旋、轉化以及產業化、產品鏈的設計與開發等進行了系統的體系研發,以手性氨基酸為基礎,設計與開發了一系列新型(手性)合成子、新底物、新骨架催化劑并成功應用到不對稱反應、藥物活性體等高值目標產物的合成反應中,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品產業鏈的設計與開發的全覆蓋。與制藥企業合作獲得多個手性藥物制劑和原料藥的研究和生產批文;實現了數十種手性原料藥、手性中間體的產業化, 累積產生了超過200億元以上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個醫藥化工項目已獲得地方及國家的多項獎勵。在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成果推廣方面多次得到科學院、當地政府與企業的獎勵、肯定及支持,產生了良好的產學研示范作用。 ? ? ? ? ?30多年來,王立新研究員長期活躍在國內醫藥化工產業界,作為多家知名企業的(客座)首席科學家及學科技術帶頭人,具有豐富的從科研、中試、生產到市場等各個細節的科技實踐及管理經驗以及創新、創業經歷。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極強的事業心及科學獻身精神,形成了從原創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品開發、過程及產業化開發,完整、系統的特色科研團隊;擁有良好的科研平臺、較豐富的科研資源和科研經費;在產品的選擇、開發、市場運作以及科研的定位、科研與技術、市場等諸要素的結合以及科研本身的研究與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30余年的研發及產學研實踐,從戰略上形成了“綠色生物制造與產品產業鏈的設計與開發”以及戰術上形成了“分離純化及過程導向的工業有機合成:原則與實踐”的應用開發理論與應用實踐體系。 主要研究方向 1、不對稱催化與有機合成方法學 2、新概念(理念)手性催化劑、反應與應用的設計與開發 3、新結構(骨架)小分子手性催化劑及手性配體的設計、合成及應用 4、藥物等精細有機功能分子及高性能分子材料的合成及產業化 5、基于特色(地方)資源及反應技術的高值產品產業鏈的設計、開發及產業化 |